首页 经验 正文

应届生止步(大学生考军官)

[db:Intro]...

大学生入伍有几种情况,结果也各有不同。

1、在校大学生入伍当兵,学校保留学籍,可以续读;

2、应届毕业大学生入伍当兵,又有国家统招和非统招的,本科生和大专生。

想报考军校成为一名现役军官,是很好的。现在的政策是:

1、社会报考,只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才可以直接报考军校,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入伍当兵才能从部队报考。

2、现役军人报考军队统一招生,只有在入伍当兵的第二年方可报名参加,但有报考指标限制,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参加军考。

3、大学生入伍参加军考年龄比其他普通士兵放宽一岁。

4、毕业大学生入伍还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由各兵种、各大军区直接招为士官参加入伍,也就是你说的大学生士官,一般绝大多数是大专生;另一种入伍后留在部队提干或转为士官,应届毕业大学生入伍当兵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要求是国家统招的本科以上学历,年龄放宽到26周岁。但也有比例限制,不是都能提干。要不就先留转为士官,再寻机会;还有一种是参加军队院校考试,有的只考军官,有的军官院校没有录取就转为士官学校,情况也不相同。

具体程序:参军入伍——第二年报名参加军考——连队民主评议推荐、党支部研究上报——团以上政治机关审查推报——师级以上政治机关干部部门审核确定报考名额(有的也先组织预考)——领发准考证——参加军队统一招生考试。

另外,军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一个是参考人多,一个是招生名额少,许多在校大学生入伍参考由此止步。

如果你决意想考军校成为一名军官,那么,若你是大专生或非国家统招的本科生,建议你申请保留学籍尽早入伍,毕竟年龄不饶人,早一年可以多争取一次机会;若你是国家统招的本科以上学历,建议你毕业后报名参军,争取直接转干。

应届毕业生,选择国企还是选择公务员好?

(1)积极准备与缺乏经验。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求职择业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大学生,为择业进行的准备工作也是积极努力的。但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求职择业毕竟是人生第一次,没有职业角色的切身感受,没有求职应聘的实战经历。

(2)充满理想与脱离现实。面对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天空,大学生们满怀激情,设计和描绘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蓝图,准备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然而大学校园不是社会,大学生活不能等同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们涉世尚浅;同时,由于未经历真正的实践检验,对自身的评价也缺乏客观的标准,故而理想往往脱离现实。

(3)渴望竞争与缺乏自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只有竞争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只有竞争才能成就事业。粗看起来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自信”,但这种自信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起来的自信,是很少经历挫折与磨难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自信。当真正面对现实竞争的时候,又很难找到平时拥有的那一份自信。

(4)崇尚自主与依赖等待。经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成熟起来,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以成人的角色出现,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还尚未完全成熟,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尚不完备,尤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择业中出现来自家庭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矛盾冲突时,往往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在遇到困难时,止步不前,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消极地退缩等待。

(5)理性思考和感情冲动。从年龄上讲,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思维敏捷,精神充沛,情绪体验深刻,接受新事物快,讲求理性思考问题。然而,同时又缺乏实践经验,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造成情感与理智的尖锐冲突。

2、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主要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认为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较客观的态度是,应认识到我国正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且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应不求,通过调整就业结构,用人需求应有较大空间。

(2)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就业期望值较高。应该讲,大学生是具备了一定专业技能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只通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还不能算做人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就业形式仍显严峻,大学生应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

(3)为了就业,千方百计考证。虽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但中国目前的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大关心的部分领域内推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另外,证书只是一种资格的象征。并不是说你将来一定能胜任这种工作。

(4)为了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起来,是一种侥幸心理,并不可取。

(5)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不足,或不如以前充分,消极面对。比较客观的态度是,无论是人才市场还是高校,对用人需求的统计都是有限的,在你所看到的用人需求之外,一定还会岗位缺人,而那些岗位也许恰好适合你,所以,找工作,根本在“找”上。

(6)嫉妒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落井下石,以免做收鱼翁之力。比较客观的态度是,调整心态,祝福别人,鼓励自己,光明磊落的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

(7)“慌不择路”有单位就签,结果上当受骗。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3、大学生择业容易进入哪些心理误区?

“大家都期望的职业一定是好职业”。以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以别人追求的择业目标是否适合自己,面对复杂的情况没有决策的能力,不掌握求职择业的主动权。

“我一定要比别人强”。个人条件和环境、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个人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能够选择的职业范围各有区别。但部分学生虚荣心较强,攀比心理严重,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总是不甘落后于人,眼光总是盯着别人,而不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地强求“最好”的职业岗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择业的困难和失败。

“只要待遇高就行”、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过于讲求“实惠”,只要用人单位能够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就行,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职业的要求以及将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没有关系找不到好工作”。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各方面都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革。受个别消极现象的影响,一些没有“关系”的毕业生便得出“没有关系找不到好工作”的结论。于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择业,失去自信和努力,往往使自己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一些学生存在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一次就业定终生”。有些毕业生 抱定现在的工作就决定自己一辈子的陈旧观念不放。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是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也是每个毕业生应有的观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但这并不是等于说是“优秀人才”冰注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坐等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恃清高,坐以等待“伯乐”慧眼识千里马,往往会以失望而告终。

4、大学生常出现哪些心理障碍?

焦虑与急躁。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重要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往往产生很大的心理冲突、矛盾和挫折。急躁是焦虑的一种特殊表现,急躁主要表现为遇事不冷静,不能沉着稳健,且冒失、莽撞,做事急于求成,解决问题不深入细致,做事经常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甚至事与愿违。在就业过程中,急躁者总是抱怨用人单位办事缺乏效率,优柔寡断;希望与用人单位见面后立即签订协议,以免节外生枝;或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草草签订协议,事后又追悔莫及。

自卑与仕途。与自卑相反,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估价过高,认为自己的条件非常优越。因此,在求职择业中,目标定得很高,期望值非常大,好高骛远;对单位过度挑剔,这个不如意,那个不理想;冷漠与低就。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血气方刚,情绪丰富,富于激情,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情绪冷漠。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而情绪冷漠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他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前途漠然处之;意志衰退,心灰意冷,缺乏进取精神,看破红尘,逃避现实,随波逐流。有些学生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产生低就心理,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怯懦与羞怯。怯懦与羞怯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少数大学生过于胆小,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总是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比如,面试之前担心、慌乱、焦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甚至有的在求职现场丢下自荐书就跑,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保守与造假。有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有些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目目光短浅,难有所作为。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同学产生了造假心理,要知道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

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首先这里有个小故事:我一同学(之后简称:A)高考后报考专业的时候,很多人一味的追求热门专业,但较少有从自己的喜欢和擅长的角度去冷静分析的,大多奔着热门专业去,计算机、英语等专业一窝蜂的报。而A没有听及“好言相劝”,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也就“误打误撞”的为后来报考公务员打下了基础,因为每年招考中文类专业的岗位还是比较多的。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已经市场严重饱和,并且自己对所学专业是既不擅长又不精通,就业困难重重。而参加公务员考试,往往能报考的岗位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个别岗位能报考的,也往往是“万人坑”,报考的人太多,录取的概率极低。当然,衡量专业的好坏,绝不是简单的以能否就业或者能否考公务员来看。而回过头来思考,何尝不是自己当初坚定选择的结果呢?

考上公务员后面临的抉择?

由于A的专业优势和认真准备,毕业后,A顺利的考入了一个县级检察院的文秘岗位。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面临选择的道路,因为A要想在这个单位实现提拔升职,作为非业务工作人员,概率是很小的,除非通过司法考试。所以,当时单位的领导,就积极鼓励动员这些非“法”人员,好好准备司法考试,力争尽快通过。所以,A在心里就将司法考试和省级公务员和遴选考试做了一个比较:当单位的大部分非“法”同事,一窝蜂的准备司考的时候,A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悄悄”的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准备省级的公务员考试和遴选考试上。果不其然,事实证明,A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在原单位工作三年多时间后,A再次顺利的通过了省级公务员考试,被现在所在的省直单位录取了。回过头来看,和A一起进入原单位的那些非“法”同事们,大部分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一边忙着工作,一边忙着备战司考,而通过的却少之又少。

正确的选择通往辉煌之路

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努力,换个更高层次的工作平台,对你人生和命运的改变是多么的重要。静下心来再看,A唯一比他们幸运的就在于当初“选择”的努力方向上。身在基层的公务员朋友们,如果你真的不想就此止步,不甘于且不满于现状,有志于到更高的“平台”去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就做好选择,找准找对努力的方向,时刻准备着,把握一切的遴选考试机会吧。随着遴选考试的越来越普及,通过你自身的努力,到更高级别的机关去工作,真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真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不管是市直机关还是乡镇政府需有这两观点需要考虑:

观点一:在办公室系统工作成长都较快。

做文字综合工作,不管是在市发改委办公室还是在乡镇党政办系统都能够接触到本单位全局性的工作。在办公室工作,只要用心,你将会了解领导们是如何调查研究形势→领导形成思路→如何对既定思路进行研究讨论→形成决议、做出决策等一系列过程。

区别在于:市直单位(不仅是发改委,任何其他单位)仅仅是政府的组成部门,还不是一级政府。而乡政府,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正科级单位(如:地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和乡镇长就是平级的),但要知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级党委、政府需要履行的职能的覆盖面之广、处理的问题之复杂是一个单一的部门、厅级远远不能比的。

观点二:纯粹从提拔上来看,市发改委提升较快。

乡镇一级政府是正科级构架,党委书记、乡长是正科级实职。作为乡镇办公室工作人员,想要提拔到副乡镇长竞争会比较激烈。原因如下:1.与你在同一层次的竞争者多,很多乡镇工作人员参加工作5、6年都没有提拔,也有一辈子在乡镇混到退休的。2.领导职数固定,一个乡镇配几个党委委员、副乡镇长都是固定的,对与县委书记来讲,提拔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当副乡镇长就意味着要想办法空出一个位置。所以一个干部退休、提拔,往往会形成连锁反映,其中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很多,不确定性非常大,几乎是自己不能把握的。

最后我想说,进入体制内这一步仅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有众多的方面需要继续学习。一个年轻干部最大最鲜明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是进取。只要保持这样的状态,终有一天能够拥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