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很多大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但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未深,很容易轻信别人,急切地想在毕业的时候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求职陷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以下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1陷阱一:借招聘骗取个人信息
现在有很多贩卖个人信息的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多更精准的信息,往往会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前来。从求职者递交的海量简历中,精准获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
陷阱二: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费用
求职面试后,招工者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应聘者交费后,招工者要么迅速脱身,要么找借口不给安排工作,钱财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人去楼空。
一些中介所为了获取应聘者的信任,与一些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合伙进行诈骗。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谎称招聘岗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适合的单位,让应聘者留下****,但根本不会兑现,随后以各种借口敷衍应聘者。
陷阱三:扣留个人重要证件
一些企业在面试中以单位需要审核等理由要求应聘者递交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并声称暂时由单位保管。
陷阱四:只“试用”不聘用
用人单位对新招聘人员会设置试用期,期间双方互相考察和适应。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公司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结束,便以各种理由不通过试用或解聘。有些单位,在实习试用期间,不仅不支付任何薪资,甚至要求交培训费。
陷阱五:只签就业协议,不签劳动合同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国家的劳动法也不懂,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与企业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辛苦实习数月,被企业无故解聘或裁员,且没有任何赔偿。
陷阱六:中介公司声称帮找到好工作
许多非法中介看准了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渴望进入名企有一份高薪水的心理,打出“包你进500强”广告,并要求学生缴纳高额中介费,结果是往往没能帮找到好工作,收取的各种费用也不予退回,更有甚至,中介人去楼空,让学生遭受多重打击。
陷阱七:受骗进入传销组织
传销公司一般先安排学生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然后公司让学生交纳一定的提货款,再让学生去哄骗他人。有的同学在高回扣的诱饵下,甚至去欺骗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上当之后又往往骑虎难下,最终只得自己白搭上一笔钱。
陷阱八:海量网络求职广告,让你收入轻松过万
现在,很多人都会注意到网络上有各种招聘信息广告,一些钓鱼网站会以招聘为名吸引求职者点击,进而骗取钱财。如大家常见的“刷信誉”兼职,写着“每单任务只需5分钟”
“任务酬劳10元至50元不等”“每天2小时,轻松过万”等信息。在取得联系后,对方发来工作申请表和工作流程介绍,工作可能是买充值点卡刷信誉,信誉值达到某个标准,即可返还现金,另有佣金提成。实际情况是求职者大额支付后,佣金和本金不会到账。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2(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
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
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
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com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五)、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
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就将其解聘了。这样的公司不断地炒人,毕业生永远不会成为正式员工。
(六)收费陷阱
当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设立各种名目向毕业生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风险抵押金、违约金、培训费等。一些单位可能规模不大,薪水不高,但是开出了一些诱人的条件。
比如说,在某大中城市工作,或者能解决这些大中城市的户口问题。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条件迷惑。双方谈得差不多了,单位又表示,为了增加双方的信任,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交押金。
等学生交完押金,工作一段时间后,单位的有关人员就表示,聘用之初说定的工作岗位要有些调整,可能把你派到偏僻地区或冷僻部门,而这些地方是学生肯定不愿意去的:单位算准了学生不愿意去,就说学生不服从单位安排,也是主动毁约放弃这个岗位,这样,学生交的押金自然收不回来。
(七)薪酬陷阱
所谓薪酬陷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前来求职的毕业生,等到其正式上班时,招聘时的承诺则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或是针对薪酬中的一些不确定收入,进行虚假或模糊的承诺,最终不能兑现;或者“缩水兑现”。
(八)智力陷阱
有些单位按程序假装对应聘毕业生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在面试、笔试时,把本单位遇到的问题以考察的形式要求前来应聘者作答或设计,待毕业生利用专业优势完成其承担的项目后,再找出各种理由推辞,结果无一人被录用,用人单位却将应聘者的劳动果实据为己有,使毕业生陷入智力陷阱。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31、招聘单位和职位描述失实
有的招聘单位将原本很小的私营企业,说成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公司,将办公室内勤人员称为文员。以花言巧语说服求职者,利用马上签订合同和高额毁约金的'方式套牢求职者。有的单位以征求内勤、办事员、市场总监、财务总监为幌子,让求职者掉入纯粹拉业务的陷阱。
这种类型的骗局,各种行业几乎都存在,但保险业尤其突出。求职者在面试时往往会被招聘人员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当求职者交了押金或“培训费”后,到上班时,才发现这种工作没有底薪、更没有员工福利,根本就是叫自己去拉保险。
2、虚假招聘
一些单位到处张贴一些“招聘启事”或在非主流媒体上刊登虚假广告后,临时在写字楼租一间(套)办公室,挂上“经理室”“财务室”或“人事部”的招牌,进行虚假招聘,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服装费、证件费等名目不同的费用后,告诉应聘者“你已经被录用,×月×日来此处报到,正式上班”。
当应聘者按指定的时间来此处“上班”时,才发现人去房空。有的招聘单位还利用过时或伪造的证照、合同进行虚假招聘,签订合同时,要收取高额的保证金,劳动合同协议书上的印章大多模糊不清,这样即使“骗子公司”不搬家,受骗上当的应聘者也无可奈何。还有的用人单位为招聘到学历较高的求职者,于是打出招聘“某某师”的招牌
如微机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对那些不具备条件的求职者,他们就宣称将培养求职人员成为“某某师”。而实际上,公司往往会在求职者缴费后才讲出种种特殊情况或内部规定,以规避其当初的承诺,使求职者的工作希望大大落空。
3、薪酬陷阱
一些招聘人员在求职者的询问下,给出一个含糊的月薪数字,然而在月底兑付时却多半会说求职者没有完成工作量,或工作失误,以此来扣除求职者的部分薪酬。如有些推销员职位
工作辛苦,报酬不高,但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很大,为了吸引高学历的应聘者,就对经验不足的应聘者许以10万元以上的年薪,实际上根本不能兑现。
1、以征求内勤、办事员为幌子,让求职者掉入拉业务的陷阱。
这种类型的骗局很多,各种行业几乎都存在,但保险业尤其突出。以拉保险为例,公司开始可以是以招聘秘书、行政人员为名目,使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等社会经验不足的求职者加入。求职者在面试时往往会被招聘人员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当你交了押金或“培训费”后,在上班时,你在发现工作没有底薪、更没有员工福利,根本就是叫你去拉保险。
一位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是专科毕业,在招聘会上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前不久他在一家报纸上看到“某大型公司急聘业务员”招聘广告,便马上前去应聘。他找到了这家公司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专门推销洗涤用品的销售点。招聘负责人称:“虽然没有底薪,但提成10%,实行上不封顶。”当他正在犹豫时,该负责人告诉他公司有不少人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他虽然半信半疑,但由于苦于求职,决定试一试。一个月后,他实在吃不消每天都要提许多洗发水之类的东西走街穿巷,就决定辞职。当他向单位索取提成时,却被告之“自愿辞职,工资扣发”。
2、满足求职者的虚荣心。
有些公司的招聘“某某师”,如美容师、电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对那些不具备条件的求职者,他们就宣称培养求职人员为“某某师”,而实际上让求职者先购买美容产品或是选修课程。公司往往会在求职者缴费后才讲出种种特殊情况或内部规定,以规避其当初的承诺,使求职者花了钱后,赚钱的希望却大大落空。
3、职位、公司和薪酬描述失实。
招聘单位将原本很小的私营企业,说成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公司,将办公室内勤人员称为文员。以花言巧语说服求职者,利用马上签订合同和高额毁约金的方式套牢求职者。例如,市场上推销员等业务人员工作辛苦,报酬不高,但用人单位需求甚多,于是普通的推荐工作往往被极尽粉饰、包装之能事,求职者往往直到上班的第一天才知道实情。还有些公司不成规模,职位的工作内容也不明确,但为了吸引较高学历的应聘者,就对应聘者许以很高的薪水或职位,如年薪10万元、市场总监、财务总监等。有的单位既然打肿脸充胖子付高薪,但高薪的背后常常是超负荷付出,甚至会以金钱和暴力胁迫你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4、一些单位到处贴一些“招聘启事”或在非主流媒体上登虚假广告后,临时在写字楼租一间(套)办公室,挂上“经理室”、“财务室”或“人事部”的招牌,进行虚假招聘,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服装费、证件费等名目不同的费用后,告诉应聘者“你已经被录用,×月×日来此处报到,正式上班”。当受骗者按指定的时间来此处“上班”时,才发现人去房空,连呼上当。
5、利用过时或伪造的证照、合同进行虚假招聘,签订合同时,要收取高额的保证金,劳动合同协议书上的印章大多模糊不清,这样即使“骗子公司”不搬家,受骗上当的应聘者也无可奈何。
6、薪酬陷阱。
一些招聘人员在求职者的询问下,给出一个含糊的月薪数字,然而在月底兑付时却多半会说你没完成工作量,或工作失误,以此来扣除你的部分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