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考公务员应届生资格(公务员招考限应届毕业生什么意思)

[db:Intro]...

1、国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是什么意思

国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的意思就是只有拥有应届生身份的考生才能报考。

考试资料领取

2、什么样的考生算应届生

一、在择业期间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

国家统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算应届生。择业期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可算应届生。但是非统招的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如: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不属于应届毕业生,即是满足当年毕业的条件,也不能属于应届生。

二、“四项目”服务期满人员

参“四项目”的人员,如果服务期以满,并且考核合格,服务期满当年可以报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的职位。

三、具有基层工经历的应届毕业生

有些学生在上学前,参加过工作。先上班后上学的情况也属于应届生。可以报考限应届生报名的职位。

原文链接:国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是什么意思

国考公务员应届生身份界定

应届生,主要指大学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是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毕业的毕业生。

根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规定,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仍旧可以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就是近两年内毕业的考生,未就业的还是应届生身份。

毕业两年未就业的往届生以应届生身份报考的注意事项:

1、派遣证(报道证)

对于近两年毕业的考生以应届生身份报考的,招考单位会要求你有再次派遣的资格,也就是要能再次拿到报道证,每个高校毕业生都有两次派遣的资格,这个不需要担心,绝大多数考生是第一次由学校将档案打回原籍,或者自提到某人才市场,这都没有任何问题,你是拥有再次派遣的资格的。

2、关于社保问题

毕业生虽然是私企工作,也有再次派遣的资格,但是私企给交纳的社保,会不会被认定为已就业呢?这个问题需要看招考单位如何认定,只能说绝大部分单位都是不介意的,只要能顺利提取你的档案就可以,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招考单位介意,会将你认定为已就业,不能按照应届生对待,所以这个问题最好咨询一下招考单位。

3、关于报名

既然想以应届生身份报考,报名时考生类别自然就要选择“应届生”,那么信息填写时与其他类别的考生是有区别的,例如其他类别考生不需要填写主要专业科目成绩,但是应届生需要,切记!这个主要专业科目成绩不能胡乱填写,一定要属实!应为如果通过笔试,在资格复审时是要出具学校政教处盖章的证明的,而学校盖章的一定是从你档案中调出来的成绩,不能作假!所以如果已经不记得你的成绩了,现在就可以查询一下,避免报名时手忙脚乱。

4、关于工作经历

既然已经选择以应届生身份报考,那么工作经历填写“无”就可以了。

在这里再提醒一下各位考生,即便不是报考应届生的职位,只要是报考不限工作经验的,那工作经历这里最好是填写“无”,因为你填写了工作单位,那么在资格复审时一般是需要出具盖有该单位公章的证明的,比较麻烦一些,可以自己衡量。

5、温馨提醒

最后的这一条属于中政温馨提醒,如果报考的职位不是限制应届生的,最好不要把身份选择成应届生,因为多了好多证明,比较麻烦。

国考公务员应届生身份界定如下:

公务员考试应届生身份怎么界定:公务员考试应届生身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另一类是毕业后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届毕业生。

1、应届毕业生

届毕业生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学生。简单地说,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应届毕业生。2023年3月2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在2022年破千万后再创新高。

应届毕业生指:就是在应该毕业的年份毕业的毕业生。简单地说,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公务员,这点大家都已经清楚,在毕业前,允许先参加考试,等拿到毕业证后再审查学历。除了顺利应届毕业的考生报考外,还有其他几种情况的考生,也可按应届生资格来对待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可以报考限应届生报考的职位。

2、应届毕业生分四种

即将要毕业的,但是还没拿到毕业证,或者已经停止学习了,处于实习状态的。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择业期年限的(超过则为往届生)。高校应届毕业生,指该年度毕业的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普通应届毕业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指经统招的高等教育当年度毕业的学生。

3、就业时间

应届毕业生求职最佳时间:毕业前一年到半年。学生求职时间提前,势必会要求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学校看重当期就业率,是因为这一数据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

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焦虑,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前找工作,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再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