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文学以多样打开方式“圈粉”年轻人

  “有时候你想读书,确实需要邀请自己一下。”作家苏童登上海岛,和余华等好友一起,与世俗生活短暂切割。在海岛书屋,大家围炉夜话、拾掇彼此的文学记忆……《我在岛屿读书》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前往“岛屿书屋”共同读书和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从海南的分界洲岛到珠海的东澳岛,在远离喧嚣的岛屿上,作家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读书感...

  “有时候你想读书,确实需要邀请自己一下。”作家苏童登上海岛,和余华等好友一起,与世俗生活短暂切割。在海岛书屋,大家围炉夜话、拾掇彼此的文学记忆……《我在岛屿读书》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前往“岛屿书屋”共同读书和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从海南的分界洲岛到珠海的东澳岛,在远离喧嚣的岛屿上,作家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读书感悟和心路历程,开启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最近推出的《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作家们更是走出国门,来到希腊的克里特岛。观众们身在家中,心却可以跟随他们的脚步走向诗和远方。以外景纪实形式展现阅读之美的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自2022年推出以来,就保持着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傲人成绩,在年轻人中更是粉丝众多,人气爆棚。

  在短视频风靡、娱乐综艺层出不穷的当下,这档听上去颇有几分“高处不胜寒”气质的文学节目能在年轻观众中掀起层层涟漪,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细看来,这档节目“文学+综艺”的呈现方式,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和情绪慰藉,也展现了阅读的魅力和力量;同时,《我在岛屿读书》完全摒弃了端着和说教,文坛大咖们轻松愉悦地谈天说地让整个节目充满了松弛的气氛。余华“为了不上班才开始写作”的段子,以及他和苏童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经历,都让人觉得这些大咖很接地气。

  总有人说当今快节奏下,年轻观众“嘴刁”且坐不住,很难让他们拿出大块时间去细品“文学那些事”。殊不知年轻人其实从不讨厌阅读,讨厌的只是功利心和目的性很强的被动阅读,只要形式新颖有趣,严肃文学也能找到众多共鸣者。

  “在这能跟大唐‘顶流’相遇”“终于等到唐代诗人更新朋友圈了,早就想和这些天才朋友同频共振”“你敢想,我会一边看综艺一边记笔记吗”……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的文化类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同样圈粉无数。

  “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AI赋能文旅体验”的创新模式,紧扣传唱千古的唐诗名篇主线,让王勃、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杜甫、岑参、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等唐代诗坛巨匠鲜活地走到观众面前。

  沉浸式走访当时的经济文化重镇襄阳,沉浸式体验唐代诗人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沉浸式“观战”孟浩然与李白比试剑法……这一切都让这档节目因为有趣带感而出圈。

  “先让人看得下去,才能看得进去。”这是《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的一招鲜,它把文化类综艺中难得一见的内容深度,用新鲜好玩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有人说这就是大唐诗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种不可多得的“云上研学”,也让节目得以走出小众圈层,向更广泛的普通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令人心向往之。

  《我在岛屿读书》和《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的火爆,正是文学和阅读通过创新形式破圈,走进年轻观众中的成功例证。

  “不爱进直播间的作家说不好脱口秀。”几年前,这句话听起来还只是一个玩笑意味十足的梗。如今,我们却很容易读懂其中的含义,文学不再是“不怕巷子深”的陈年老酒,要想更好地传播,往往需要通过文化阅读类综艺、直播、话剧及影视剧改编等尽可能丰富的形式实现跨界。格局打开了,受众就来了。

  在直播冲浪成为大众生活日常的当下,文学如何参与其中成为众多出版单位和作家试水探索的方向。11月7日晚,作家阿来做客俞敏洪抖音直播间,畅谈创作感悟、人生体验和植物之美。直播中,阿来的《尘埃落定》《云中记》等作品以及新作《去有风的旷野》在抖音电商销售,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近年来,越来越多作家、名人走进直播间发新书、荐好书。过去一年,十余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入驻抖音,莫言、余华、周国平等60多位名家通过直播荐书,他们在直播间里和网友们密切互动,幽默诙谐的谈吐让他们再添新粉。抖音电商数据显示,平均每天通过平台销售的图书200多万册。

  其实在受众对作家的期待中,一直就有“与读者互动”的部分。在平面媒体占主流的时代,很多作家就通过讲座、座谈会、签售会等方式实现和读者的互动,而今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公众觉得这些名家大家更亲切随和,没有了距离感。

  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闯出自己大IP的比比皆是。今年上半年,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等发布的《2023年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年主要平台播放的剧集约237部,其中改编剧达127部,充分说明改编是剧集内容的重要生产路径。

  从“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到读者众多的现当代文学经典,再到火爆一时的网络文学,一旦被搬上荧幕或银幕,往往会放大原作品的吸引力,《繁花》《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我的阿勒泰》《新生》等多部文学改编剧作成绩十分亮眼。文学和影视的双向奔赴,往往让彼此既赚了口碑又赢得了市场。正如专家所言,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是文学与影视完美交融的结果,文学作品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充裕的素材,也得以更直观鲜活地展现。如果影视作品大受欢迎,则让文学作品有了二次圈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打造经典。

  话剧,顾名思义,是一门离不开语言的艺术形式,与文学关系更为密切。对于话剧来说,文学改编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在当代话剧发展历程中,文学改编从未缺席。一些重要院团的“看家戏”很多都来自文学改编,如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骆驼祥子》和新近排演的《正红旗下》。许多戏剧名家的代表作也都来自文学改编,例如黄定山的《我在天堂等你》、方旭的《二马》,皆是以话剧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解码与重构。

  文学作品改编话剧,让一度在话剧作品中有所欠缺的文学性复归话剧舞台,重新成为创作者和观众视野中的艺术标准。文学保证了话剧作品的艺术质量;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则在彰显文学魅力、增加舞台精神厚度的同时,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与再传播。文学作品改编话剧,使话剧得以借文学之名成长,文学则会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愈发光彩夺目。

  当下的年轻人不仅没有“抛弃”阅读,也没有满足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文学“破圈”扩展了其走向读者的路径,也让越来越多作家走出书斋、直面受众。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化名人,如今很多都在社交媒体被网友们熟知和喜爱,有的甚至成为他们眼中妙语连珠的“造梗大师”。与其说这是因为年轻人发现了这些作家“有趣的灵魂”,不如说他们非常渴望从文学作品里得到更多人生启示、生活道理。

  大可不必担心传播方式的多样和新潮会影响文学本身的严肃性、高雅性。就像很多年前我们还在讨论电子书好还是纸质书好一样,对于文学跨界破圈这件事,就该积极接纳,用更便捷、更轻松、更丰富的各种方式,快乐读书。格局打开,粉丝自来。文学和年轻人的双向奔赴,让阅读这件事更美好。(韩 莉)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