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3天,300多名记者,“四力”大练兵

  3天时间,可以做什么?   是日升日落在黄河岸边的3个轮回,是浩瀚星河在嵩山上空的3次路过,也是300多位媒体记者相聚一堂,在3天时间里,不间断地分享、学习、辩论、思考。   11月26日下午至11月29日上午,“记者之家”大学堂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强“四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析培训班在河南郑州举办,全国多地青年...

  3天时间,可以做什么?

  是日升日落在黄河岸边的3个轮回,是浩瀚星河在嵩山上空的3次路过,也是300多位媒体记者相聚一堂,在3天时间里,不间断地分享、学习、辩论、思考。

  11月26日下午至11月29日上午,“记者之家”大学堂全国青年骨干记者强“四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析培训班在河南郑州举办,全国多地青年记者集结,练内功、强“四力”,共探新闻奖作品精髓。

  分享,从获奖作品中总结经验、提供路径——

  聚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析,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李超以获奖作品“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切入,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构思、实操及经验做法。他认为,媒体要切实提升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成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主力军。

  经济日报总编室编辑一室副主任郭存举以获奖作品“金视角”栏目为例,从栏目背景、团队运作、选题策划、内容特色、问题导向及调查研究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了栏目背后的策略与智慧,深入剖析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先声夺人。

  中国记协国内部二级巡视员柳婷婷分享了中国新闻奖评选趋势,并探讨了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内容创新与创优策略。通过历年获奖经典案例,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技巧,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指导。

  聚焦国际传播,中国新闻社编委、评论理论部主任董会峰以获奖作品“东西问”专栏为例,详细介绍了该作品的诞生背景、策划思路以及运营经验,并强调了中西比较、内外兼顾等“创作心法”,分享了高质量新闻作品的打造过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邓金木从建矩阵、强内容、促融合等多个方面,分享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形式与路径。他认为,要寻求中国故事的立足点,有效进行中国形象的自塑。

  聚焦推动新闻队伍教育培训,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商艳青介绍了“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的创立初心、发展过程以及运营理念和运营方式。她从“新”创新与源起、“心”深度与广度、“馨”温馨与贴心、“信”信任与承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记者们深入了解平台亮点,平台被新闻界生动的誉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化马新观、提升融合能力、开阔视野格局的“掌中宝”和“随身听”。

  学习,从成功经验中汲取养分、找准方向——

  为期3天的学习中,学员们收获颇丰。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冉亚阁表示,此次培训深化了他对新闻作品创作精髓的理解。“高质量的国际传播内容需以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严格的细节把关为基础,我非常认同。”

  河南日报记者胡楚云对“记者之家”大学堂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模式非常认可,并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此次培训班让我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评审原则等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自己未来创作的目标和方向。”闽北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郑金富表示。

  “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学习到了经验,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张艺说,此次培训形式多样,既有讲座、互动,也有话剧、展览,培训内容扎实,可以透视到每个获奖作品后的选题立意、传播特色和配合机制。

  思考,在交流互动中明辨思路、增强“四力”——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在倾听与学习,也在交流和思考。

  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刘哲铭表示,此次培训的关键词是“创新”和“创优”,在碎片化时代,让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并获得流量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通过此次培训,“四力”变得具体并且有力量。大家要继承穆青精神,继续扎根基层,用一次次的奔赴、一篇篇的文章、一组组的镜头,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做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常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我认为所谓的选择并非凭空而来。”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周名俊说,优秀的新闻作品,其线索和选题就来自记者敏锐的观察视角和对行业的持续深耕。

  “要做有情怀的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商丘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李岩说,通过此次培训,获得更多实战经验。今后将继续在融媒体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践行“四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