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数学天才姜萍进中专,是“普职分流”的锅吗?
作者|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名单,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17岁中专生姜萍,以第十二名的成绩晋级。据媒体报道,进入决赛的前20名选手中,除了姜萍,其他人均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姜萍也是这项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图片来源:央广网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数学竞赛中,中专生姜萍能入围决赛,引发了舆论关注。在大家纷纷祝贺这名女生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当前中考制度用学生统一中考科目总分评价录取学生,以及实行普职分流,也再一次遭遇诟病。
姜萍未上普高,与普职分流无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此事与普职分流关系不大。 因为姜萍本人当年的中考分数,是可以进普高的,但她放弃了普高(可能的原因是家庭比较贫困,选择中职学一门技能可更好就业),而选择了进当地的中专。
据姜萍读中专的数学老师介绍,姜萍本来是可以读高中的,尽管数学很好,但有几门没考好,不够上重点高中,就来到了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姜萍的数学天赋,在就读涟水中专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中考时,姜萍做题偏慢,中考数学没有答完卷。
姜萍的选择并没有错。 在不少家长看来,考出能进普高的分数就应该进普高,还有一些学生分数没有达到普高线也想方设法进普高。因为中职在现实中,还被视为低人一等、“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其实,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职,也是有出路和前途的。
要缓解我国家长的焦虑,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出路不是扩大普高招生、提高普职比,或者如有的家长所期望的取消中职、普及普高,而是扩大学生的选择,以及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培养。
从发展学生个性、兴趣角度说,中专生姜萍的成长经历,给我国学校办学,以及教育评价改革,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给“偏科”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
对于中专生姜萍的数学天赋能得到展现,也有人认为,幸亏她进了中专,幸亏她遇到了一名好老师。确实,如果她选择进了一所普高,由于普高办学追求升学率,其他科目成绩不佳的她,势必要花很多时间学其他科目,而没有时间来研究数学,攻克高考根本不考的数学难题。
恰恰她进了中职,而中职学校并没有那么严格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她有了研究数学的时间和空间。
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一名好老师。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中专校中还有这么好的数学老师。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中职,就担心中职质量低,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也学不到技能。
姜萍的数学老师。图片来源:新华社
要提高中职的吸引力,必须加强中职的师资建设,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当前,为缓解普职分流焦虑,各地都在推进普职融通,包括建立普高和中职的转学制度,允许普高生和中职生互转。而要让这一转学制度,真正促进普职平等发展,就需要中职提高文化课以及技能课程的质量,让中职学生拥有“知识+技能”的发展优势。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发展兴趣以空间,就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我国从2021年起实施的“双减”,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由于评价体系未改,基础教育学校仍旧存在应试化、短视化、功利化的倾向,学校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显然,那些偏科的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被重视。
我国中高考都主要按学生的考试科目总分进行录取,也称“总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不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
那些偏科的学生由于总分不高,很难被录取到更好的学校;而且,学生把很多时间用于补齐所谓的“学科短板”,而不是用于发展自己的特长,也影响到特长的发展。由于目标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不少学生和家长也以很功利的态度对待特长发展。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破除“总分为王”
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就需要从关注考试总分转向学生的个性、兴趣培养,这首先需要改革单一的总分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我国新高考改革,实行3+3或3+1+2科目组合,就是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选择科目组合。除此之外,还进行强基计划招生、培养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以破除唯分数评价。但由于招生规模有限,有部分学生、家长还把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理解为以更低分数进名校。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部分强基计划高校明确,数学单科达到一定分值(如146分、148分以上)的学生可破格入围学校校测,高考分数与校测综合评分达到录取其他学生的综合分可录取,这体现了对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的重视。
曾有媒体将此解读为“数学单科能为王”,但其力度还是十分有限的,并不是数学单科优秀就破格录取。但,从“总分为王”到“单科为王”,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只有打破“总分模式”,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让“偏科”的学生能脱颖而出。然而,破除“总分模式”,也正是我国高考改革的难点。因为不少人担心这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影响高考公平。“总分公平”、“低一分也不能录取”,是我国社会对高考公平的基本认识,也影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努力。
由于姜萍的数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姜萍想上浙江大学,因此,此间舆论也特别关注浙江大学会不会破格录取姜萍。舆论期待浙大破格录取中专生姜萍成就一段“佳话”,但大学破格录取一名学生,也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为了遏制功利的竞赛热,我国已经取消奥赛获奖的高考加分与保送政策,五大类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都不能获得高考加分。
虽然姜萍参加的数学竞赛也有国际影响力,但是,单凭这次竞赛获奖就被破格录取,是十分困难的。按照目前的高考制度与破格录取规定,姜萍要进浙江大学有两条路: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申请强基计划,大学对其入围进行破格,由教授委员会对其学术潜能进行综合评价,决定是否破格录取;二是参加职教高考,进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毕业后,通过免推读研,这要求其在大学期间继续专研数学,且有突出的成绩。
就此看来,此事引起舆论关注,是对当前的“唯分数”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观进行反思的又一次契机。事实上,部分舆论由此事呼吁普及普高,并非真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其本质还是唯分数、唯学历论。
实行普职分流本身并没有问题,这就是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也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因为到了高中阶段,每个学生的能力是分化的。问题在于,教育被分为层次、等级;于是,普职分流不是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进行的自主选择,而是按分数进行的“被动选择”。
要鼓励学生兴趣发展,就必须以多元评价改革,推进学校进行个性化、多元办学。当前,我国正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一些地方在探索建设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综合高中,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多样化办学,需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