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新华社客户端丨守艺,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融合南剧、摆手舞、肉连响、连厢等非遗舞蹈展示。(通讯员曾维明 摄)   提及肉连响,恩施州文促会主席覃红倏地从椅子上站起,边吟唱着悠扬的利川民歌,边以双手在身躯上灵活地击打,清脆的响指与灵动的弹舌声交织在一起。   覃红的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些隐匿于武陵山区(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民族文化瑰宝——肉连响、耍耍、滚龙连...

  融合南剧、摆手舞、肉连响、连厢等非遗舞蹈展示。(通讯员曾维明 摄)

  提及肉连响,恩施州文促会主席覃红倏地从椅子上站起,边吟唱着悠扬的利川民歌,边以双手在身躯上灵活地击打,清脆的响指与灵动的弹舌声交织在一起。

  覃红的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些隐匿于武陵山区(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民族文化瑰宝——肉连响、耍耍、滚龙连厢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光的流转中正遭遇消失的危机,特别是众多非遗传承人的离世,更让她深感悲恸与忧虑。

  近年来,恩施州文促会的文化志愿者们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炽热情感与坚定责任,穿梭在武陵山区的山水之间。他们通过搜集民歌、研习传承非遗技艺、创建传承基地等多元化途径,深入挖掘并整理非遗项目,不断融合创新,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守艺——挽救濒临湮灭的文化精粹

  11月11日上午,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的茶谷广场上,民舞翩跹,民歌高亢。

  李春国带领的咸丰三棒鼓表演团队正以独特的形式演绎《璀璨非遗·有我守艺》,展现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的累累硕果。辉煌的背后,是恩施州文促会多年来的执着坚守与不懈努力。

  6年前,恩施州文促会启动了“典藏+”工程,旨在抢救并传承那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工程精心珍藏了老艺人们的经典之作,并巧妙融入新元素,打造出既蕴含传统韵味又便于广泛推广的新作品。

  谈及那些离世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红不禁感慨万千。岁月的流逝,使得众多如非遗传承人般的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们留下的艺术瑰宝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截至2024年10月,恩施州已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省级65项、州县级项目900余项。 恩施民舞。(通讯员杜迪纳 摄)

  为加速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州文促会依托“典藏+”工程,成功组建多个守艺人团队,总人数逾200人,遍布恩施州8县市。

  这些守艺人团队借助线上线下培训、教学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人。他们制作的线上教学视频总浏览量已突破800万次,直接培训人数逾万人。

  此外,他们的辛勤付出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及多所高校的文艺工作者前来调研交流,共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扩大守艺人团队的影响力,恩施州文促会经过深思熟虑,明确了建设“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的思路。这一基地将汇聚众多恩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文化专家及文艺志愿者,共同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覃红深情地表示:“我们应甘当‘守艺人’,虚心向老一辈求教,深刻领悟他们的艺术精髓。以保护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创作出弘扬正能量、礼赞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这一宏伟事业。”

  激情——点燃文化传承的熊熊之火

  自2021年至2023年,历经两年多的考察与研讨,恩施州文促会确定了首批5个“守艺人”传承基地试点,分别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湖北阿尼阿兹文旅演艺有限公司、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恩施万达美华酒店、利川灯歌艺术团。 为优秀守艺人颁奖。(通讯员曾维明 摄)

  随后,恩施州文促会陆续为这五个基地授予“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的牌匾。挂牌后,这些基地积极抢救性保护濒临消逝的文化瑰宝,常态化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多途径开展影响深远的交流研讨,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州文促会还组织专业老师对各基地进行文艺培训。

  传承基地积极响应,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来扩大影响力。如利川灯歌艺术团举办了“洗年猪”活动,咸丰和宣恩基地则开展了“送文化到基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凸显了“守艺人”传承基地的影响力。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爱民满怀激情地表示:“自从‘守艺人’传承基地正式挂牌以来,我们的守艺人们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激情,他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两轮充满活力的培训,还慷慨提供了连厢、摆手舞等表演所必需的器材,这股激情的力量正推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通过培训,各基地打破了地域壁垒,传承人学会了民歌,掌握了民舞的表演技巧。今年以来,培训共计出动培训老师近20人次,培训课时达80余个,各基地直接接受培训的人员达到了300人次。

  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点燃了文化传承的熊熊之火。

  探索——“守艺人”模式打破壁垒

  今年暑假,在宣恩、恩施等地,“守艺人”携滚龙连厢、耍耍、土家摆手舞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课堂。 双连厢的新打法。(通讯员曾维明 摄)

  孩子们在广场、景区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宣恩县10岁的曾令俊在学习了“耍耍”和“连厢”后,自豪地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小小“守艺人”。

  覃红对“守艺人”传承基地的建设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她认为,“守艺人”传承基地的建设不仅打破了专业院团与民间团体的交流壁垒,让民间文艺团体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提升文艺水平;同时也让专业院团能够深入基层,领略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艺,从而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文艺精品。

  通过基地的培养,更多民族民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因“守艺人”这一称呼而倍感自豪。同时,“守艺人”团队日益壮大,让“守艺”的种子在民间生根发芽,让“传艺”的行动从娃娃抓起。

  11月11日,《非遗璀璨·有我守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首期培训成果展演》在咸丰县圆满举行。展演结束后,观看展演的领导、专家、“守艺人”传承基地负责人欢聚一堂,对“守艺人”传承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舞台上,节目表演中惊现“双连厢”这一创新形式,融合了摆手舞动作,嵌入了肉连响的动作。覃红解释说,这是我们融合创新的成果,是对恩施州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尝试,旨在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对“守艺人”传承基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台展演节目亮点纷呈,涵盖了民歌、南戏、号子、连厢、摆手舞、三棒鼓、要要等多项恩施州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节目编导富有创意,在继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升华,使得节目更加精彩、出众!“守艺人”队伍中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展现出代际传承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 抬工号子表演。(通讯员曾维明 摄)

  中华文化人物获得者田发刚认为,传承内容具有典型性和推广性,是文促会的一次重要成果展示。他希望以传承基地为平台,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开展得更加红火。

  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教授柳倩月则从团队精神与钉钉子精神的角度对“守艺人”传承基地的成果展演表示了高度赞赏。她认为这是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成功实践,展现了恩施州文促会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效。

  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守艺人杨通文表示,我深刻认识到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通过将摆手舞元素融入现代教育和文化体系之中,我见证了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让摆手舞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

  覃红满怀信心地说:“‘守艺人’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强基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撒文化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