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高盛应届生(金融行业的哪些工作可以达到年薪50万元)

[db:Intro]...

本人身在券商,就自己看到的情况说一点吧。

就券商而言,总部的很多岗位,资深一点的(工作过3年以上的)都有可能达到题主的这个年薪标准。稍微高阶一点的,如投行、资管、自营、衍生品、研究所等精品部门,第一年的新人都有可能拿到这个数,看部门和个人的贡献情况。

至于经纪业务条线,则和个人业绩息息相关,完全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做机构业务的比较明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比如说介绍一单IPO或者债券发行,介绍人可以拿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只是一般需要递延发放奖金。

另有一个行业,和证券行业关系紧密,就是基金,又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基金整体富得流油,令人垂涎三尺,即使行政后台岗,收入也高于其他金融细分行业。稍微努努力,做个和投研相关的岗位,达到题目标准,轻而易举。至于私募,行政收入稍低一点,但是投研岗位高度市场化,有本事的人靠推荐股票精准,一个月达到题述数字也是常见的。

上面说了都是好听的,也要说点不好的。证券、基金行业现在都是越来越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业绩要求逐年提高,能在行业里生存下去,越来越不容易。如果不是喜欢这份职业,而光凭着对金钱的热望,有可能连门都没摸到,就悻悻然离开了。

如何找出年薪达到50万的金融工作?

其实很多时候只需要看一下这个岗位的JD(Job Description,岗位职责描述),就大概能够判断这个岗位的薪资水平了。

如果职责基本都是些按部就班固定的工作,那八成是工具人岗位(薪资自然不会太高),不是说不好,大家起步都是这么过来的。但就是说,年薪50万的金融工作,必定会涉及一些决策或资源调配整合。

因为金融行业没有那么地技术密集,所以其实在这个行业,硬通货就是资源整合和决策能力 。所以,这里不讨论比如金融机构的IT开发岗、金融 科技 岗,只说传统金融。

银行里的50w+在哪

首先肯定不是柜员,但其实大佬早期可能都干过柜员或者大堂。银行的资源整合和决策如何体现?

能不能拉到大的私人客户、高净值客户,并持续地、专业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理财建议?—— 高阶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岗 (普通支行很难达到)

能不能把本辖区的企业都拉来,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对接他们的融资需求,并控制好风险?—— 分行支行的行领导层 (也就是多数分支机构的boss能够达到)

以及 总行职能部门中有较长工作年限的人员 ,但由于分行支行都没有此类岗位,人数实在有限。

券商里的50w+在哪

券商的触角没有银行那么广泛,基本就是营业部和总部业务。

营业部的领导层 能达到,和银行同样的,需要尽可能把本地的大客户拉来开户并激活该用户交易,此外代销基金或其他产品也得做。

总部投行部 ,行情好、成功IPO的公司多,则团队成员平均能有这个收入,行情不好或者即便行情好也和自己项目组没关系(中小券商),则可能今年就白干了,就是拿个工资而已了。

总部自营、交易、资管团队 ,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高,既然是花别人的钱(公司的/客户的),能挣回更多的钱是唯一目的,能帮公司盈利,则50w都是往小了说的数,压力大。

总部研究所分析师 ,压力也很大,不过不是盈利,而是研究和调研的压力。整体来说薪资算高,但平均肯定是达不到50w的,25-35算比较合理正常的。至于每个团队的首席分析师,薪酬就至少是5倍于普通分析师了,所以分析师都想在每年的评选中上榜,进而积累资本,说不定就跳槽到另一家当首席了呢。

会计师事务所里的50w+在哪

事务所的升职完全就是按照职级来的,从junior到senior,再继续到经理,再到高级经理,最终升为合伙人(也就是所谓的partner,简称par)。

要达到50w的话,至少得是高级经理(这时已经至少入职7-8年了),而且得是很优秀的高级经理才可能到这个数。

再往上走的话,每个高经的目标就是升par,但你千万别以为升上合伙人就总算可以休息了。 事实上,合伙人中还有更加复杂的等级分类 ,从无股权的合伙人,到有股权可以参与分红的合伙人,这时总算成了个小par,然后继续往大par的目标前进,也就是获得更多股权比例,最后进去核心的合伙人委员会,最后大boss是执行合伙人。

当然,成为合伙人后,收入50w那是肯定的,至于上限,可以开始畅想了。

基金、投资机构里的50w+在哪

相信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些地方都是金融行业最甲方的存在了,管理投资人的钱,单凭这一点,工作体验就比大多数金融民工舒服了,毕竟是甲方啊。

当然,面对投资人的时候还是乙方,但这些地方,业绩是唯一指标,要是声誉被打出来了,大家相信你,那每次开放产品或者基金认购时,都是超额认购不知道多少倍呢。

公募基金刚进去的时候薪资肯定达不到50w,但最终如果成为了 基金经理 ,那工资已经不是重点考虑因素了,把盘子做大收管理费,才是王道。

私募证券和基金的话收入会高一些,但刚进去也很难50w,待个3-5年争取成为 投资总监 时,收入妥妥破这个数。

总结

还有些其他细分行业(如保险、资产评估)就不一一说了,高薪资核心:

金融行业是直接跟钱打交道的行业,很多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平均年薪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在这些金融机构里面,能够达到50万年薪的工作还是相当多的。

1、银行

大家知道,银行平均工资也是相当高的。下表是2019年各大银行薪酬表,其中有几家银行平均薪酬超过了50万元,而年薪比较低的四大银行,平均年薪收入也达到了26万元以上,显然这些银行中有很多岗位是能够达到50万以上薪酬的。

一般银行的理 财经 理,私人银行经理,信贷经理,还有市级分行行长,副行长等等的岗位,薪酬可能都有可能达到50万甚至更高。

当然了,现在银行由于工资比较高,也是相当难进的,一般都需要顶尖大学硕士等毕业才有可能进入的。

2、券商

券商公司工资可能比传统银行工资更高,一般券商公司涉及到股市IPO的工作,还有资产管理的工作,还有研究等岗位,这样其中很多岗位可能工资都有可能超过50万。

2019年,很多上市券商平均薪酬都达到了35万元以上,其中中金公司平均薪酬达到了92万元,招商证券平均薪酬也达到了63.84万元,广发证券平均薪酬也达到了54.69万元,还有不少券商的平均薪酬达到了五六十万的样子。

因此,如果能够进入券商公司,那么想拿到50万年薪,在很多岗位都是能够拿到的。但是如果你想进入券商公司,可以说是难度非常大的。

3、基金公司

现在基金公司平均薪酬也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公墓基金公司的经理,很多年薪可能会超过50万,有些明星基金经理年薪几百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私募基金公司也是一样的,很多基金经理的薪酬都是相当给力的,只要做个几年以上,而且业绩也非常好,那么拿到五十万以上的薪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因此,在基金公司薪酬也是相当高的,如果能够成为基金经理,只要业绩好,那么年薪数百万,也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4、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行业是多金的行业,只要能够进入,那么就有很多机会可能拿到50万以上的年薪。

回答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我年薪就过50万啦。给你分享一下我的工作经验吧。

我从事的是传统的保险工作,准确说是营销工作。在保险行业从业10多年。我年薪过50万是从14年开始的。那个时候公司有幸推出了养老社区产品,基本上一张保单的保费在200万左右。针对的客户群体就是中高收入的高净值客户。

当然你如果觉得说卖保险能卖到年薪50万,其实我可以告诉你这个50万在这个保险行业收入属于中等,根本不算高。在这个行业呆过的人都知道。

我在14年的时候全年收入达到50万,而我同事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年薪过百万,甚至有两位同事的收入达到了年薪过千万,从14年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找准了客户群体。

我是金融学硕士毕业。所以对于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是非常了解。而对于高净值客户在资产配置当中对于保险的需求也是心知肚明。

包括客户做到家业和企业的资产隔离。包括客户子女婚姻关系。规避婚姻风险都会用到保险。我们知道结婚是一门艺术,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因为结婚意味着你的家族企业有可能会被外来的人掌控。或者说一段不幸的婚姻,有可能会让你的家族企业一半的资产白白送给你的女婿。

所以我的建议是金融行业里面能挣到年薪50万,这个钱不算多,你真的想要在不管是从保险还是银行,还是信托还是正确想挣到高收入的话,一定要对接高端客户。只有从高端客户提供高端客户匹配的需求,你才能挣到更高的收入。

其他能挣到高收入的群体,比如说去投行。我大学室友去了知名的一家投行,现在年薪在200万左右。顶峰的时候在17年年薪达到了1,000万。当然这个行业也有考试,也有你的专业要求。我同学当时考过了这个行业里面难度10级的保荐人的考试。现在也是个部门领导。

这些工作都是很普通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市场会给你合理的定价。

金融行业虽然工资比较高,但是也没有你说的年薪50万这么高的~!

当然也是可以达到的,要达到基本上都是经理级别的人了。

而且这个经理级别的还是要在那些大的公司才可以。

还有就是那些操盘的人员,这样的人主要是靠提成的,基本工资不会很多。

还有就是那些手里面有资源的人,这个和操盘手又不一样。

基金公司保荐人年薪最高2000w,这个工作最低100万年薪!就这个圈子最牛逼,基金经理年薪可以干到100w,投资经理也可以干到100w,但是这个职业学历最低要研究生以上,在证券行业超过5年以上。才有可能干到这个水平。

基金经理不止这个收入,如果说50万这范围,通常是基金经理以下的分析师,研究员,就大概是这个收入了

任何行业,只要你有能力。

头部金融前台岗位,应届生第一年就能达到,如中金高盛摩根美林瑞银等。

朋友在证券公司做技术,开发维护证券交易软件,二线城市,年入50万+,如果同样的技术在非金融行业,估摸着也就20+左右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声称被陆续裁掉,在一个由北森校招生组成的维权群中,这些年轻人每日叫苦连连。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1

 近期,毁约校招生事件不断被曝出,引发了网络热议。继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哈啰单车相继被曝出毁约校招生后,被誉为HR SaaS第一股的北森云计算,也被曝出大规模毁约校招生。

 5月26日消息,近期有大量网友在社交平台脉脉上反映,自己作为22届应届生被毁约,只拿到3000元违约金。

 另外,有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校招群中,22届23届全都禁言。

 据网友爆料,北森几乎1/3的应届生都被解约。被裁的前一个工作日,老板在会上上,还信誓旦旦的说公司这么多,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他们的家庭,裁员永远是面对危机时下策,结果紧接着就接到了应届生的裁员通知电话,而更搞笑的是为了防止掀起风波,22、23届的校招群全员被禁言了。

 有一位贵州大学的应届生表示,自己在21年十月份拿到北森offer成都研发后端岗位,被这家公司还不错的月薪以及宣称的965不加班文化所吸引,因此拒了好几个iava开发的offer选择北森。结果5月23日HR打电话说,公司周转不善决定与本人违约三方。后面了解到22届应届生被北森毁三方的不在少数,并且直到今天还在陆续增加,五月底毁约三方等于毁人前途。

 该学生还透露,这并不是北森第一次毁约,2020年早就听说北森有过大规模毁应届三方的前科,没想到才没过一两年又来了。

 资料显示,北森是一家HR SaaS企业,2002年创立,并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仅仅两年后,就选择了摘牌退市。

 退市后,2018年10月北森宣布完成了1亿美金的E轮融资。随后,北森计划再次向港交所发动冲击。

 2022年1月10日,北森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上市后,北森也被称为本土HR SaaS第一股。

 据了解,北森背后的投资方阵容强大,最大机构投资人为经纬创投,拥有超过20%股份,此外还有红杉中国、中金公司、深创投、高盛、富达国际、软银愿景基金、春华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上市前,北森曾于去年7月宣布完成2.6亿美元的F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高盛、春华资本、富达国际联合投资。

 尽管北森似乎备受投资人的青睐,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北森的亏损一直没停止过。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北森的营收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和5.5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亿元、12.7亿元、9.4亿元。另外,从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北森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达到8.2亿元。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2

 今年年初冲刺港交所HR SaaS第一股的北森云计算有限公司(简称:北森),正遭遇着新一轮的舆论危机——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声称被陆续裁掉,在一个由北森校招生组成的维权群中,这些年轻人每日叫苦连连。

  据悉,此次裁员细节主要包括:

 1、被毁约应届生数量达到百人,被毁约的2022年应届生比例接近30%,其中主要以应届生为主,被裁人员学历中包含硕士学历。

 2、在毁约赔偿上,本科生毁约赔偿3000元,硕士生赔偿6000元,目前一些人员已经收到北森打款。但是由于被毁约失去应届生光环,许多人再找工作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3、北森仍在继续招聘2023届应届生,这一行为被毁约人员认为是“白嫖”应届生劳动力,是公司不负责任的'表现。

 目前北森官方对外回应,却否认了上述说法。北森方面称,“在校招生任用方面的极端言论,与实际情况相悖,北森已经尽最大限度保障并提高校招生计划编制。”

  “禁言是为了防止交流,便于裁员”

 此次北森毁约应届生从4月份便有端倪,最终大面积裁员从5月23日启动。在脉脉平台上,北森事件已引起一波波浪潮。

 在新浪科技进入的一个由北森被裁应届生和少数在职人员组成的维权群里,群成员数量近80人,活跃人数近60人,大家都在分享着自己被裁及之后找工作的痛苦经历。

 “仅我知道的就有6位硕士被裁,目前一些被裁人员的企业微信还没被销除,总体毁约的应届生在100人左右。”有应届生发起了一次毁约调查,根据结论,北森应届生毁约比例接近30%。

 “北森2022年官方校招群人数超过400人,目前该社群已经全体禁言,禁言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大家相互交流便于裁员。”

 “现在找工作只能走社招,赶上各大企业都在裁员,少了应届生的光环,想再去找工作太难了。”有被裁人员称,最近几天投了好几个简历,但是收到面试邀请的概率很小,招聘网站上许多消息发出去后,“至今仍显示HR未读”。

 更令被毁约应届生难以接受的是,目前北森还在大量的招聘2023年应届生。在一个名为2023届北森云计算校招2的群内,成员数量已达173人。

 “感觉这公司的思路就是招一批应届生进来,低价白嫖半年劳动力,然后赔偿3000元毁约金,再继续去伤害下一届应届生”,这批被裁员的应届生们质疑道。

  近三年来亏损在不断扩大

 资料显示,北森是一家HR SaaS企业,成立于2002年,此前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两年后便摘牌退市。随后又在2022年1月1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上市后,北森也将被称为本土HR SaaS第一股。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北森的亏损一直没停止过。截至2019、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北森的营收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和5.5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亿元、12.7亿元、9.4亿元。另外,从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北森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达到8.2亿元。

 因为疫情、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22年的市场环境爆冷。很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陆续出现了优化/裁员的措施。

 由于应届生培养成本高,没有办法加入公司立即开始上手干活。同时裁员成本低,于是在行业预冷的情况下,首先成为了被裁撤的对象。

 此前,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理想、小鹏等也先后曝出毁约校招生情况。对于此次北森毁约应届生并引发外界轰动,某企业CEO发言表示,“做HR服务的最后却被HR栽了品牌,这也说明了当前的独角兽有多少困难,北森的招股书亏损厉害,此时决定裁员并不奇怪,只是如果这个事情处理得更完美一点,不至于变成公众事件。”

 “比如多给一点赔偿安慰,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毁了很多年轻人走上社会的第一个信任,这个确实很糟糕。”该CEO表示。他建议被毁约应届生道,“企业毁约需缴纳违约金,如因毁约导致延毕等情况学生保留证据提出维权,也可以到公开领域曝光信息,给予企业压力。”

 北森云计算被曝毁约上百应届生仅赔偿3千元3

 近期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脉脉上反映,作为22届应届生在被北森云计算毁约,违约金只有三千。记者就此询问北森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据了解,北森云计算为一体化HR SaaS及人才管理平台,成立于2002年,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在两年后便摘牌退市。记者发现,就在去年5月,北森宣布完成2.6亿美元规模F轮融资。而该公司也于今年1月1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大量应届生称被北森毁约,官方回复发帖人称其为极端言论

 有用户在该平台上实名声明称:"22届应届生被北森毁约了,就刚刚打的电话,这都五月底了现在告诉我没工作了,怎么不七月通知啊。"这一发言也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及百余条转发,有不少点赞称符合事实。

 随后,北森云计算官方账号回复称,"该帖文及评论信息不实,尤其是对于解约缘由及比例、北森在校招生任用等方面的极端言论,均与实际情况相悖。"

 这一回复引发不少用户在平台发帖表示不满。

 据媒体报道,此次被北森毁约应届生数量达到百人,被毁约的2022年应届生比例接近30%,其中主要以应届生为主,被裁人员学历中包含硕士学历。在毁约赔偿上,本科生毁约赔偿3000元,硕士生赔偿6000元,目前一些人员已经收到北森打款。

 近期,应届生被毁约一事频引关注,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中国联通等公司相继被曝出毁约校招生。其中,中国联通广东省河源分公司被曝出应届生因毕业年龄超24岁被解约,此后河源联通表示,已与同学进行沟通并消除误解,将依法履行就业协议,相关同学可按协议约定如期办理入职手续。

  北森谋求港交所上市,近三年处于亏损状态

 北森在2022年1月1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如果能成功上市,将会是本土HR SaaS第一股。

 北森的收入主要来源于HCM解决方案向客户收取的订阅费。从财报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2020年、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过去六个月,北森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5.56亿元和3.13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3月31日止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亿、12.67亿、9.4亿和8.2亿元人民币。不过,排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导致的亏损,北森控股经调整后的亏损收窄为1.69亿元、2.42亿元、1.08亿元和0.83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指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升级一体化云端HCM解决方案;持续改善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投资于销售和营销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在客户成功和服务方面的能力;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