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军
近年来,随着A股定增、转债等再融资方式节奏变缓,加上资金利率不断降低,上市公司发债的意愿不断提升,发行债券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主流方式。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发债规模接近2.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剔除金融债后,A股非金融公司债券融资额远超同期定增、配股和转债的融资规模。
多位分析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发债意愿提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寻求资金支持发展和运营时,对监管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债券市场作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平台之一,将为企业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融资选择,同时有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定增、转债降温
近日,大业股份、百花医药(维权)、万马股份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对于终止定增的原因,有的公司是基于控股股东的发展策略、实际情况等原因,股再融资市场生态新变化:定增市场降温发债渐成主流主动撤回了定增申请文件;也有公司是在监管对再融资审核趋严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公司发展规划,被动撤回了定增申请文件。自资本市场IPO、再融资节奏变缓以来,上市公司定增“流产”已不再是稀罕事。Wind数据显示,以定增股份上市日为基准统计,今年以来共有83家公司实施定向增发,累计增发122.50亿股,增发金额合计1000.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施定向增发的公司数量减少51.55%,增发金额下滑72.47%。
可转债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另一重要工具,今年以来,可转债发行数量和募资规模也均出现明显下滑。
Wind数据显示,以转债发行上市日为基准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3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募资金额约为241.97亿元。2023年共有138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募资金额达1405.75亿元。
定增、转债等再融资活动降温,与监管调整再融资政策有关。2023年8月,财政部、证监会、交易所“四箭齐发”提出“动态平衡一二级市场”;2023年11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有关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的答记者问,针对再融资项目的审核设定了“五条红线”;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到,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
对于监管层提出的严格把关再融资审核,财通基金认为,再融资政策趋严并不是一刀切的方式禁止上市公司再融资,而是通过设定一个更高的标准,去帮助上市公司顺利融资,但需要杜绝恶意圈钱、过度融资。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方向、关乎国计民生的再融资项目,实际会给予一定支持。
定增、转债等再融资活动降温与A股行情也有关系。据申万宏源统计,近期首次解禁的定增项目有9宗,没有项目解禁收益为正。拉长时间看,天相投顾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近3年定增市场表现一般,如国证定增指数已经连续下跌3年,这表明折价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资产价格的下跌。
上市公司发债踊跃
在定增、转债等融资放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发债融资。
近日,四川路桥、京东方A、山东黄金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为确保融资渠道畅通,保障资金需求,将注册多品种债务融资工具,包括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
今年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修改再融资方案,将目光转向了发行债券。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276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发行债券(不包含可转债),规模合计2.68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336亿元,增长近10%。剔除金融债后,A股非金融公司债券融资额约9320亿元,远超同期定增、配股和转债的融资规模。
具体来看,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是债券发行的主力,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合计发行金融债约1.75万亿元,占比65.23%。从债券期限看,上市公司更热衷于发行中短期债券。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合计发行短期融资券5355.05亿元,占比19.97%;合计发行中期票据1831.35亿元,占比6.83%。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等发行占比相对较小。
上市公司发债踊跃,一方面在“宽货币”环境下市场利率水平总体较低,有利于降低发债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受权益市场表现影响,上市公司通过定增等方式融资节奏变缓,而发债融资也可以满足公司运营资金需求。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包括提高定增、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的审核标准。这使得债券市场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债券融资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导致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债来满足其融资需求。”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是直接融资,与发债相比,债权和股权的最大区别在于偿还性。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发债会给公司带来偿债压力,这就要求上市公司重新审视起自己的经营业务,重视公司发债目标以满足偿还债务需要。
“从理论上看,发债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公司资本不足问题,在公司有着较好运营前景的情况下,帮助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研发投入或优化资本结构。”宝晓辉表示,如果上市公司无法有效利用发债筹集的资金产生足够的回报,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造成压力。
姚旭升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发债融资,可以避免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保持公司的股权结构稳定。上市公司发债融资,还可以优化融资成本和期限,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融资通常不会受到银行信贷政策变动的影响,具有更高的融资稳定性。
近期,部分公司在手握大量现金流的大规模发行债券引起关注。这些公司动辄上百亿元债券融资,对市场的影响不小。对此,宝晓辉认为,若公司在不缺乏融资渠道的情形下,大规模债务融资将会增加公司财务负担,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上市公司不同融资手段各有利弊,如通过股权融资,不需利息支出,但是会摊薄分红;通过债券融资,虽然增加了利息支出,但股份没有被摊薄。善择基金创始人兼总裁杨萍表示,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发债项目的投向、项目回报率,以及公司整体业务发展趋势、盈利能力等情况。
对于上市公司发债情况,姚旭升认为,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关注:第一,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是否为了扩大生产、研发投入、补充流动资金或其他战略投资;第二,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第三,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如债券发行政策、再融资政策等,这些政策变化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融资行为和债券市场的供需状况;第四,研究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利率水平,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债券的价格和公司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