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特校”为残障学生点亮希望之灯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赵光余指导残障学生制作葫芦烙画。
11月13日下午,在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葫芦烙画室里,一群孩子沉浸在葫芦烙画创作中。廊坊市市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光余在一位听障学生身旁耐心指导:“看,这里的线条要流畅一些,就像流水一样自然。”他边说边示范,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生命,在葫芦上留下优美的线条。旁边另一位同学兴奋地用手语说:“我也想试试这种画法!”赵光余微笑着点头,鼓励他大胆尝试。
爱的起源
爱心点燃的非遗助残项目
2020年9月,经市社会福利院推荐,廊坊民进非遗支部与市特校共同开启助残公益创业项目,依托廊坊当地葫芦烙画、刺绣等优质非遗资源,开设公益课堂,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通往非遗的大门。
廊坊民进非遗支部主任邵荣伟说:“我们想让更多残疾人认识非遗,同时推动他们就业、创业,让特校学生学有所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天赋绽放
听障学生在非遗领域展风采
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大多是听障学生,他们或许失去了聆听世界的能力,却在非遗手工领域展现出天赋。
廊坊市市级非遗刺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武保强感慨地说:“听障学生心灵手巧、专注力强,比一般孩子上手快,他们虽听不见,但观察力和模仿力都很强,非遗手工类项目非常适合他们。”截至目前,已有70余名听障人士在项目帮助下实现就业,用双手创造出价值。在一次作品展示中,家长田东艳说:“真没想到我的孩子能这么优秀。”
在学校的背后,是一套完善且温暖的保障机制。市特校与廊坊市非遗志愿者团队、廊坊民进非遗支部联合建立“特校领导、非遗传承人、邵荣伟(捐资者)、助教老师、参培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多方参与的定期沟通、协调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市特校教研组将葫芦烙画纳入长期教学大纲,赵光余和武保强精心拟定详细教学方案。学校还配备了专门管理人员和4名助教,负责日常管理及教研指导。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市特校还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张福来和教育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残疾儿童教学成效提供专业评估鉴定。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张福来说:“我们要为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赛场荣耀
孩子们的作品闪耀各大艺术节
在各类比赛和活动现场,孩子们的作品如同星星般闪耀。在2021“天津第二届荣大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市特校10名学生获金奖、10人获银奖,有2名学生作品现场被购买。现场观众黄文勇兴奋地说:“真不敢相信这是孩子们的作品,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太棒了!”
在2022“天津第三届荣大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市特校11人荣获金奖,21人荣获银奖,5名学生作品现场卖出。2023中国红木城葫芦文化艺术节暨葫芦文化艺术工艺品创艺技能大赛少年组比赛中荣获13个金奖、19个银奖。今年,69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天津葫芦烙画大赛烙画葫芦售得2671元。
坚实后盾
完善机制助力孩子成长
非遗助残公益创业项目全部由邵荣伟个人慷慨捐助。市特校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多部门联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廊坊地区葫芦烙画制作技艺和刺绣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巧工艺,这里有着多位烙画大师、刺绣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光余自幼沉浸于烙画葫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不断推陈出新,让这一古老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非遗+特校”,爱与希望的交织
在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采访,是一次心灵被深深触动的旅程。
看着那些听障学生沉浸于葫芦烙画和刺绣创作,他们专注的眼神、灵动的双手,让我明白,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挡他们追梦的脚步。从2020年非遗助残公益创业项目启动至今,爱心人士、非遗传承人、学校多方的努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