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韩轩
为期两天的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盛典论坛前天起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来自音乐剧行业的20多位资深从业者、专家学者通过三场高规格论坛,共同探讨中国音乐剧的新发展与新机遇。
论坛中,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及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1.36万场,观演人数582.13万人次,票房达13.96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26.7%。《报告》预测,2024年全年我国音乐剧演出场次将达1.7万场,观演人数有望超700万人次,票房有望超16亿元。
市场
北京成为创作演出重要阵地
近年来,音乐剧在我国演出市场比重逐渐提高,是商业演出市场中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介绍,今年1至10月,国内市场引进原版音乐剧目42部,上演中文音乐剧目225部,中文音乐剧数量占多数。“从市场表现来看,优秀的国外原版作品拥有地道的音乐剧形制、风格,且有国际知名主创、国际音乐剧明星加持,在国内音乐剧消费中仍占重要地位,其票房占国内音乐剧市场总票房的50.2%。而中文音乐剧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从题材上看,目前中文音乐剧基本分为本土原创、国内文学影视IP改编、国外音乐剧作品本土化改编、国外文学影视IP改编四大类。截至10月末,2024年首演的音乐剧剧目达68部,共计1369场,票房突破4200万元。“这说明国内创作团队对于音乐剧这一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使得音乐剧可以承载更为多样的题材。”潘燕高兴地提到,今年也有原创作品如戌场音乐剧《蝶·变》,不仅在国内市场票房成绩优良,还实现版权输出、开启海外驻演。
从地域分布上看,当前音乐剧消费仍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已出现向三、四线城市拓展的趋势。今年1至10月,北京音乐剧市场热度持续上升,票房收入占全国票房的14.1%,是音乐剧创作和演出的重要阵地之一。北京作为中国音乐剧的重要发源地和创作中心,吸引了国内外优秀音乐剧作品和人才汇聚,对全国音乐剧市尺有重要引领作用。
受众
“95后”“00后”是消费主力军
当前演出市场消费呈现出年轻化趋势,“95后”“00后”逐渐成为线下演出消费的主力军。音乐剧同样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女性观众在中国音乐剧市场占比相对较高,自201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5%以上。
《报告》显示,今年前10月,音乐剧观众中女性占比为77.4%。对比来自美国百老汇联盟的报告,中国音乐剧女性观众占比相较于美国百老汇高出约10个百分点。大麦总裁、阿里影业首席运营官何弭提到:“虽然音乐剧的受众年轻人占比很高,但在其他年龄段的分布也在增加,这说明音乐剧的观众年龄分布变得越来越均衡。”
在人均消费方面,2023年音乐剧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200元至499元区间,占比为54.7%。2024年前10月,500元以上高价位消费占比较2023年总计增加6.5个百分点。此外,大多数音乐剧观众年观演频率为1次,观演2次及以上的观众占比为23.3%。同样类比美国百老汇的报告,33.7%的观众观演2至4次。由此看来,国内音乐剧市场在培育观演习惯、增加观众黏性等方面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虽然看起来高频次观众只占23.3%,但从大麦后台的综合数据可以看出,这个占比已经高于很多其他品类的观众占比。”何弭发现,音乐剧的观众是所有观演观众中在观演后评论、分享意愿最强的人群。他建议音乐剧的创作方关注演后评论,并根据观众意愿优化日后的演出内容、巡演安排。
创作
要注重对剧作内涵的挖掘
中国音乐剧正彰显出愈加广泛的影响力和热烈的活跃度,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剧行业降化、产业化发展正逢其时。目前,行业已逐渐形成共识,成为市场“顶流”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打造好作品,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共享从业经验。
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看来,中国音乐剧已从初创阶段、引进经典剧目制作中文版阶段,发展到纷纷推出原创作品的3.0阶段。“我们找到了方法,去呈现中国自己的题材和故事。”靳东也提醒从业者,创作者不要只停留在追求技术技巧和舞台形式的层面,要注重对剧作内涵的挖掘。曾推出《阿波罗尼亚》《蝶·变》等作品的“一台好戏”的创始人汉坤也提到,制作方要踏踏实实做剧,关注观众的审美偏好,但不要被“要做爆款”的功利性思维主导。
本次论坛还将音乐剧行业与艺术院校深度链接。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师、音乐剧导演肖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音乐剧教研室主任、女高音歌唱家王莉纷纷表示,北京拥有充沛的艺术高校资源,应在教育教学阶段充分挖掘年轻的创作者、表演者,为音乐剧人才建立降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