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 正文

花钱买快乐,情绪消费成全了谁?

  “叫醒”“陪聊”“哄睡”……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项目,成了各年龄段人群的“新宠”。   从几块钱的解压玩具,到上万元的虚拟服务,“情绪消费”简单说就是一种让人高兴、满意的买卖。不过,其背后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隐私泄露、低俗不良内容混杂、服务标准和质量不透明,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

  “叫醒”“陪聊”“哄睡”……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项目,成了各年龄段人群的“新宠”。

  从几块钱的解压玩具,到上万元的虚拟服务,“情绪消费”简单说就是一种让人高兴、满意的买卖。不过,其背后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隐私泄露、低俗不良内容混杂、服务标准和质量不透明,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心灵慰藉”还是“消费陷阱”?

  “盲盒”“金牌”“首席”“翘楚”……很难想象,网络陪聊也能这么“卷”。

  在某店铺的商品详情介绍中,将陪聊人员分为不同级别,明码标价。级别越高价格越贵,服务时长跨度也很大,从消费15分钟到包周都有,有的店铺包月的费用高达3万元。“什么天能聊进去3万元?”别说,还真有人愿意花这钱。

  “打游戏都讲情绪价值了,何况纯聊天呢!”游戏陪玩师武先生表示,现在客户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的技术陪玩发展到情感陪玩、娱乐陪玩多个方向。“这种收费一般是5元一局,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如果遇到客户既要聊天又想要赢,费用就是15元一局。通常是在游戏聊天频道里发布广告来接单,游戏战绩数据好,自然就有人找你。”武先生说,即便是随机接单,有时一天也能赚到两三百元。

  电商平台搜索结果显示,不光是常见的“陪聊、陪玩”,“倾诉、叫醒、哄睡、安慰”等服务也是应有尽有,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一家专门提供此类服务的网店,月销过万,累计销量10万+,一年回头客就有4000人。而一件标有“10元商品”的连麦产品,销量超过30万单。记者注意到,此类网店的详情页通常只有一张“下单流程”图片,基本就是“找客服说诉求”“留联系方式等添加”“提示文明用语”等,至于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介绍等信息均无体现。

  “找人聊天还要花钱,聊不到一块去怎么办?没排解坏情绪反而添堵了。”在济南,大多数受访者跟陈女士观点一致,他们普遍认为,与其把消费的快乐寄托于虚拟的“人”,不如买“看得见”的东西。事实上,像“捏捏乐”“扭扭乐”“骰子魔方”“指尖陀螺”这类解压玩具已经在网络上火了很久。它们造型各异、趣味十足,关键价格还不高,普遍在10元到40元之间,即便不求情绪价值,当个小摆件也不错。

  “累了捏一捏,真的很解压,有时玩一会儿再工作比泡茶、喝咖啡都起劲儿。”会计师刘女士告诉记者,要不是办公桌上账单文件太多,她会摆满这种小东西。“上班提神利器嘛!”不过,同为“捏捏乐满级选手”的胡先生最近也踩过坑。“现在捏捏乐新花样少了,开始搞盲盒,抽到的东西根本不好玩,质量也差得很。”胡先生说,自己没退货是因为抽盲盒本身也是一种解压方式,等快递、盼惊喜的过程已经提供了情绪价值,就不太在乎是什么了。

  “快乐消费”主流化

  2023年“双十一”,以电竞、骑行、滑雪、潮玩等为代表的“多巴胺经济”爆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愿意不惜高价“为快乐买单”。《2024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双十一”为“快乐消费”的支出中,旅行相关的机票酒店类产品、旅行线路等消费占比42.3%,音乐节、livehouse、脱口秀、戏剧等文娱消费占比29.6%。如今,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标打卡,而是日渐成为年轻人体验生活、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独门秘籍”。

  年初经历过裁员的徐女士给自己的朋友圈贴上了“徒步”“登山”“滑雪”的新标签,为了排解找工作的压力,“每周一套九宫格”她坚持了半年,现在相关的群聊加了十几个,天天都有“驴友”组队邀约。“以前我喜欢独自旅行,觉得自由放松,也不爱发朋友圈,其实玩过后什么都没留下,快乐就那几天。”徐女士告诉记者,最初发照片是为了记录新生活,没想到微信好友里“躺着”这么多同好,大家每天都分享好地方好经验,情绪价值拉满,自己也从当初的尝试新事物变成了现在“离不了”的日常。“新工作虽然忙但也慢慢适应了,主要是认识这么一群小伙伴,烦恼再多都能忘掉。”徐女士笑着说。

  今年5月末,中消协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7月,新京报贝壳财经发起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已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除了物质上的获得感,年轻人也希望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精明的他们,在消费决策中既要、又要、还要……

  “如果有天我抑郁了,我会花光所有钱去买快乐。”在金融行业工作两年多,小李倍感工作压力,她告诉记者,同事去年花2000元买了个“捏捏乐”,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没见他捏过,就摆在办公桌上“吃灰”。小李有天实在忍不住就去问同事,“不为别的,看着开心呗,很早就想买了。”

  快乐有底线,警惕“擦边球”

  在记者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情绪消费品是一种情感宣泄的工具,而宣泄的最佳途径,就是讲出来。这也是陪聊服务之所以“卷”的根本原因。不过,陪聊从业人员到底“值不值”,还得消费者自己说了算。

  程先生大学选修过心理学专业,平时爱读心理学书籍的他,在得知网上有“包治百病”的“情绪大师”时,曾兴奋好奇地消费了一把,没想到那次“切磋学习”让他大开眼界。

  “我上来问她是不是心理咨询师,她说不是,就是爱好,略懂一点。”陪聊人员的回答印证了程先生下单前的质疑。“问客服陪聊师有没有心理学相关资质,客服总是含糊其辞,一直强调‘经验丰富’。”接受陪聊服务之后,程先生回复客服“聊得来”想知道对方个人详细信息,客服表示可以,但需要额外购买相关套餐,才能提供“定制化”服务。程先生又花了10元,买来的只是时长,全程两个多小时的聊天,他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年龄和职业资质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虽然陪聊从业人员不是“商品”,但面对真正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消费者,或是的确有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的消费者,如果陪聊从业人员不能提供相关资质,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还可能对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面对程先生的质疑,客服则回复“有的东西不能发”,并表示如果需要“信息透明”聊天,店内有“线上女友”的服务,暗示包含大尺度的视频聊天,包一周的费用在5000元到6000多元不等。程先生说,他也咨询过其他类似店铺的客服,对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套路”基本一样。

  更“高级”的情绪消费是投资自己

  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认为,一时的感官刺激不算是情绪释放,更不可能解决情绪问题。与其花高价“喂饱”陌生人,不如“低成本”投资自己。

  “遇到实在难排解的情绪,我会做做刺绣,专注于喜欢的一件事能转移注意力,消除烦恼。”曹女士说,以前上班坐不住,一分心就耽误工作,刺绣让她变得专注起来,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有对象的多约会,单身的多打打篮球,根本不需要去买‘情绪价值’。”游戏爱好者葛先生的情绪价值完全来自日常生活,他觉得人在需要陪伴时更渴望得到情绪价值,多数情绪价值一个人也能实现。“打完篮球一身汗,你会觉得今天我运动了、排毒了,比昨天更健康。”葛先生说,一个人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变好,这就是难得的情绪价值。“毕竟健康才是最大的快乐嘛!”

  “有时候出来走一走,拍几张好看的照片,情绪价值就能拉满。”陈女士周末与丈夫来到公园,从事宣传工作的她平时除了拍会议、拍活动几乎不动相机。“最近单位要做新的公众号,需要素材,我就出来拍些,之前我拍的照片还当封面图用了呢。”陈女士激动地掏出相机跟记者分享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技能树’就是这么点亮的,过去看见相机就头疼,现在看到美景不拍两张就难受。”陈女士说。

  正因为追求情绪价值,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乐、更强大、更珍惜眼前的生活。或许这才是情绪消费最“高级”的样子——在快乐中完善自我,与金钱无关。

  受访者 曹女士

  我共情力很强,不需要情绪消费品,身边同事朋友都愿意跟我聊天,我们属于互相给予情绪价值。遇到实在难排解的情绪,我会做做刺绣之类的手工,专注于喜欢的一件事能转移注意力,消除烦恼。我觉得情绪价值没法用金钱去衡量,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受访者 葛先生

  我平时爱打游戏,圈子里找陪玩和陪聊的现象挺多,存在即合理,我觉得这类服务有效果,算是一种陪伴。我认为谈恋爱是最好的“情绪消费”,真心去交流是钱买不来的“情绪价值”,像打篮球这类健康又低成本的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受访者 陈女士

  当一个人缺少关心和陪伴的时候,会想要通过消费获取“情绪价值”。我可能会花几十块钱买个解压玩具来调节情绪,好的情绪价值更多应该来自兴趣爱好和身边的人。花钱买快乐要适度,过度消费只能解一时之忧,会带来更多烦恼。

  受访者 李女士

  我属于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那类人,我觉得只要自己开心买什么都可以,前提是不能违法犯罪。情绪消费比较难界定,可能会存在擦边行为。假如将来遇到非常难排解的情绪问题,我愿意花光所有钱去买快乐,如果这种快乐只是一时的,那没必要。

  微观点

  “情绪消费”要满足“消费”的逻辑

  光明网

  市场上的“情绪消费”增多,也是一种消费层次的深化。毕竟“情绪消费”总要建筑于实物消费之上,当衣食住行的选择足够丰富,人们才会去追求更加不可捉摸的情绪。因此,相比于过去凡事都要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功能,“情绪消费”则指向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去所有的商品定义,似乎都在此失效,一种明确的理解,可能也有待于专业的学术梳理,去说清楚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

  认识这些“情绪消费”,其实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何谓价值。人们总是容易用物衡量价值,一个具体实在的东西,那么就有价值。如果这些“情绪消费”提示我们,价值最终指向的是内心,是一种主观感受,这或许会带给人们一种自我认识的深化:自我的感知,才是更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观察视角,也更具人本色彩。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面临着标准缺失的问题。毕竟“情绪消费”不只是“情绪”,更要满足一种“消费”的逻辑。那么既然是消费,就必然涉及可以量化的服务品质、相应的维权机制,以及相关消费服务的法规规范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行业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完善,也需要行业在发展和竞争之中,去实现优胜劣汰,逐渐明晰规则。理性对待“情绪消费”

  湖北日报

  面对情绪商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情绪消费应是适应个人经济现状的消费,为快乐付费,不该为冲动埋单。再者,应该考虑其能否为自己带来长期的价值和满足感,而不仅仅追求短暂的快乐。此外,部分情绪商品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安宁和快乐,但并不能替代真实的社交和情感链接,消费者要防止依赖和沉迷,学会通过自我情绪调节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当前,消费正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转变,消费者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需要商家进行精准定位、细分市场、不断创新,以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新期待。情绪价值只是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还是商品质优价廉。“美丽废物”固然畅销,产品的功能价值才可以让其更长久发挥作用。

  此外,还有少部分定制产品存在缺少售后、二手市场高价炒作等问题,相关部门要从法律监管、安全保护、提高服务等方面加强保障。在刚性执法过程中,加以人性关怀。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更好地规范市场,从而推进情绪商品消费市场良性发展。情绪消费可以作为释放情感需求的“屋檐”,但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理性与清醒,不可过度依赖甚至沉迷其中,而要学会适当调节情绪,拥抱生活。

  神回复

  网友@送你花:能买来快乐,花多少钱都值得。

  网友@美哉8760: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到处都可以提供情绪价值。

  网友@第一球迷胖哥:情绪消费不能消费用户,更不能给用户带来心理伤害。

  新视界

  情绪消费莫忘“性价比”

  情绪消费提供了一种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途径。一杯喜爱的咖啡、一件精致的饰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都能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缓解负面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不仅是消费者,情绪消费也让商家嗅到“新商机”,绕不开的文创、旅游和电竞娱乐等相关产业,利润不容小觑。

  不过看似“双赢”,背后却是“危机四伏”。情绪驱使下的人们往往会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和个人经济状况,造成金钱和时间的浪费;而过度的情绪消费也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消费者可能会因无法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情感需求,出现焦虑甚至抑郁。

  有别于冲动消费,情绪消费者中既有一筹莫展的“刚需”,也有“深思熟虑”的笃定。既然选择了“花钱买快乐”,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性价比”消费场景,而非一味追求花钱的“爽感”和一时的感官刺激。深陷挫折,可以去运动,“披荆斩棘”需要一个好身体;不满现状,那就去旅行,沿途总会找到人生的方向;需要陪伴,就敞开心扉,主动“拥抱”身边的各种“搭子”;对未来迷茫,就活在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件事,静待花开……这些“低成本高收益”的消费场景,显然能带来比某件商品、某项虚拟服务更大的情绪价值。

  作为消费者,理性看待情绪需求,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区分“刚需”和“冲动”,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作为商家,诚信为先,提供对得起价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利用消费者的情绪来牟取短期利益。情绪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供需双方“双向奔赴”,才能使其成为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益力量,而非引发社会问题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