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侠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由东华理工大学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核地花开》前不久在京上演。作品沿着新中国核工业发展深厚而壮阔的历史脉络,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致敬核工业人。
该剧以一生从事核地质工作的张华为叙事主角,从年轻学子收到录取通知书讲起,串联起老师、妻子、同学、学生等人物关系。在“以身许国”“相濡以沫”“山高水长”“志通四海”“核梦飞扬”五幕中,再现三代核工业人甘于奉献的人生往事。“张华们”的故事纯粹而朴实,具有穿透时代的真诚力量。作品抓住音乐剧诉诸音乐形象的本体特征,通过音乐和舞台叙事完成形象塑造。男声二重唱《中国的未来》、男女声二重唱《不负韶华不负你》、独唱《传承的使命》和男女声四重唱《人生若只如初见》完成了音乐形象的逐步确立,呈现出清晰的个人成长轨迹。“实验室就是战场”一段,集中表现了张华受教于刘老师的细腻情节,当他在导师的指引之下终于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之时,恩师却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核工业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老师的逝去感召着张华,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忠诚与奉献的意义,他也完成了由学子到科学工作者的身份蜕变。这既是男主人公成长历程的个体叙事,又是对以张华为代表的一代核工业人的集体描摹。以情感体验完成对历史的回溯与讲述,使作品在表现重大题材时有了更多情感支撑。
《核地花开》在艺术层面做出的实践与探索,体现了本土原创音乐剧对民族美学的继承与呈现。《核地花开》舞台空间的建构不缺乏音乐剧本体特征,兼有浓郁现代感。写意化的明灭光影、简约而不简单的造型、充满传统舞台流动意识的调度、强烈的抒情方式等,都使作品在以严肃态度呈现历史故事的同时,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美感。
音乐剧在中国化与本土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民族美学原则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观念的融入是重要一环。《核地花开》抒情场面与导演节奏的把控融入了传统戏曲的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段,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一原则的运用,放大某些特定的舞台时空。剧中几处表现夫妻感情的场面都会看到这种情感延宕的效果。从妻子雪梅清唱《摇篮曲》的段落,一直到孩子发烧、雪梅在灯下写信等场面处理,都是延续传统舞台观念中对“情”的放大。又如“写意”与“写实”两种手法在明暗场处理上的运用。刘老师生病一场戏以明场处理,重写实,目的在于增加现场感和代入感。而刘老师去世一场戏则做暗场处理,重情感层面的大写意效果,让恩师身上的奉献精神在舞台的虚实之间成为张华的精神指引。
该剧舞台采用写实道具与符号化景观相结合的置景方式,突出时代感,更突出象征意味。开场时低饱和度的服装与色调,让人瞬间回到那个纯真朴素的年代,而天幕上升腾的朝霞提供了一种对比,寓意着青春的力量和热血。每一幕的舞台置景都有形态各异的树形设计,象征三代核工业科学家在精神谱系的开枝散叶,也象征磅礴与细腻两种情感的交汇,这些都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美学追求。
当青春涌动的剧场亮起谢幕的灯光,掌声代表着年轻观众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这部作品以音乐剧的形式,对以忠诚与奉献为内核的核工业人精神做了艺术化的阐释和表达,打开了音乐剧创作的新格局。